>
>
>
当家人讲“老百姓”故事

当家人讲“老百姓”故事

浏览量

  2001年10月,当湖南长沙湘雅路出现一家名叫“老百姓”的大药房时,老百姓们都未意识到,它会引来一场药品市场的降价潮。到2003年10月,两年时间,老百姓大药房已从湖南发展到陕西、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山东、河北、天津,从1家到21家,每到一处,无不引得当地百姓蜂拥而至,也不断成为当地媒体报道的主角。掀起这一场场风波的幕后“主角”———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昨日接受本报独家采访,他讲的故事中许多现象引人深思。处处风波处处难

  “老百姓”三个字在全国药品零售界好可怕,每到一处都引发风浪。仅在全国各媒体披露的就有:温州打人事件、杭州医院药价集体“跳水”、广州药品零售店匆忙“结盟”等。谢子龙还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在郑州,“老百姓”大药房的经营许可证三次发下,又三次被工商等部门收了回去,选址,装修,钱扔进去不少,至今还开不了张。进军上海时,“老百姓”也遭遇了当地药监部门“三不主义”(不卖本地药、不降价或不叫“老百姓”)的限制。

  “老百姓”每到一地,都根据当地市场价格把握自家的降价幅度,至少比当地药品零售价平均少20%~30%,除了药店恨透了这一外来客,医院也是想方设法来应对。在西安,一些医院处方上只写医院内部的药品代码,让患者根本看不懂;或者不写药品名称而写学典名词,“老百姓”只得在店内专设“翻译”人员,手执厚厚的药典,一一对照,以满足市民买药要求。打造“暗器”靠规模

  “老百姓”为啥这样火,说白了靠的是价格战,平价决不是说和唱做得到的,群众只认实打实的价。问及“老百姓”平价的真正内因,谢子龙坦言是规模致胜,这就是“老百姓”分店数量以n次方的速度增长的原因,仅仅去年,“老百姓”在湖南开到9家店,还有山西3家,浙江3家,江西、广东、广西、山东、河北、天津各1家,总店数剧增5倍;到明年,这个数字将再翻一番,2005年力争开到70家店。正因为规模大,全国各大药厂十分重视与“老百姓”的合约,说明白点,只要与“老百姓”签下一年的单,就相当于一个省级批发商的产品销售量,仅以杭州为例,3家店一天单卖“21金维他”一种药,销售额就达二三万元,有了这一规模,“老百姓”的从药厂的进货价自然就会拿得比别家低,有本钱用价格来致胜。“老百姓”穿上“红舞鞋”

  不管是“老百姓”的对手还是它的受益者群众,都关心一个问题:“老百姓”是否赚了钱?谢子龙承认,在“老百姓”目前的21家店中,有两家稍有亏损,其他所有的店都是盈利的,其中尤以长沙湘雅店、株洲店和杭州3家店最为突出。2003年,“老百姓”的总销售额将突破6亿元。在6亿元的销售总额的背后,谢子龙透露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2003年“老百姓”的利税应该可以达到7000万元,这样的利润已经足够“老百姓”滚雪球似的迅速发展。谢子龙认为,“老百姓”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已不单纯为赚钱,他如同穿上了童话中的“红舞鞋”,正因为遭遇太多的阻力和挑战,激起了他的斗志,只能前进,欲罢不能,他希望随着市场竞争的规范化,薄利多销的“老百姓”能够真正为广大老百姓用得起起码的治疗药而尽到责任。